联系我们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
南京,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也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81.21万人,占总人口的24.42%。其中80岁以上户籍人口26.6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73%,养老形势严峻。
最早在国内实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全国率先尝试养老机构公办民营;社会资本争相介入养老产业……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南京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10月9日上午,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大阳沟社区,三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倩云正在洪奶奶家中给她测量血压。
“头晕不晕?有没有心慌的表现?药都按时吃了吗?睡眠还好吧?” 杨倩云边测血压边跟老人唠着家常。
“血压基本正常,不用太担心。天气凉了,衣服适当穿厚些。” 杨倩云不忘叮嘱。
今年84岁的洪奶奶是空巢老人,还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腿脚也不便,杨倩云经常上门探访,让洪奶奶和老伴感觉晚年生活并不孤单。
前不久,洪奶奶不小心摔倒,头上流血不止,情况十分危急。多亏杨倩云及时赶到,将老人及时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最终脱离危险,这让老人及家属至今感激不已。
“一有啥事,打个电话给小杨,这孩子立马就上门,平时也总来关心我们生活上有什么短缺的,就跟家里人一样。”洪奶奶对记者说。
空巢、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居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此,我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专门印发工作文件,明确工作措施、统筹各方力量、细化探访方案,为全市重点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并在部分区开展“水电云守护”试点。
目前,南京20多万名特殊困难老人被纳入定期探访关爱机制。同时,我市还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医助洁、紧急救援等服务,与探访关爱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2023年5月,我国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项服务内容纳入其中。现阶段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也为各地“承诺必达”打下制度基础。
“我市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分层分类落实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36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加强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督管理等机制建设,着力满足老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市近 1.3万名 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 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类老人”每月可 享受2—48小时不等免费照护服务; 为4.2万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还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共同生活的亲属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 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通过这一些措施,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得以解决诸如“吃饭难”等基本生活照料难题。
“说南京,唱南京,南京白局真好听……”午后,悦华安养江宁中心传来清亮的白局声。81岁的王禹华身穿旗袍,站在舞台中央展示南京白局风采。
王禹华毕业于扬州大学财会专业,后任电大财会教师,直到65岁才正式退休,目前在宁澄艺术团、福享松年艺术团同时担任团长一职,并在悦华老年大学教授白局、越剧。
王禹华接触到南京白局并爱上白局还是在2014年。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她四处拜师学习,直到最后能登台表演。
“今年4月,我们有幸应邀赴上海音乐学院,参加长江三角洲曲艺掠影讲座,表演了20分钟南京白局,圆了将南京白局带出南京走向更高音乐殿堂的梦想。” 王禹华自豪地说。
除了白局,王禹华的越剧功底也很深。退休后,王禹华将社区的越剧爱好者组织起来,“让喜欢越剧的老人能穿上戏服,在舞台上真正‘秀’上一段”。
“唱戏曲,年轻了晚年的心!”王禹华表示,她很享受唱戏曲的过程,有时候练习一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方式。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进步,还能满足情感的需求,获得情绪上的愉悦,让老年生活有“知”有味。
听戏看戏学唱戏,摄影形体打太极……在南京,慢慢的变多的老年人颠覆了人们对老年生活的传统印象,通过不断学习,开启“潮生活”,成为时下一道亮丽风景线。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老年教育的基础,也是最广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年来,南京整合政府、社会机构资源,推动老年教育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例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大学,课程囊括歌舞、乐器、文学艺术、手机电脑操作等,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交需求。同时,还采取“参观+体验+讲座+研讨”的方式,定期组织老年人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助力老年人走在数字时代的潮头。老年教育从个别群体向普惠化延伸,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老年教育。
数据显示,南京市现有37所市级、区级规模的老年大学,服务近30万名老年学员,真正的完成了“老有所学”。
在鼓楼区江东街道睿城社区,朱国民和印绍文的名字被居民们津津乐道。这两位退休后的热心居民牵头组建了“美食俱乐部”,为社区带来了别样的活力与温馨。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交流慢慢的变少,‘陌邻’现象日益凸显。于是,我们决定以美食为媒介,打破这种隔阂,让邻里之间重新熟悉起来,让社区充满温暖和欢乐。”朱国民坦言。
美食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其中最受喜爱的是美食分享环节。67岁的朱国民和71岁的印绍文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大厨,他们不遗余力地将烹饪技巧传授给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传统中式佳肴还是西式甜品,俱乐部成员都能在这里找到灵感,学习到实用的烹饪方法。
俱乐部还烹饪活动。在社区活动室里,居民们围坐一堂,相互交流生活点滴,共同准备食材。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老人们则耐心指导年轻人,整个场景温馨和谐,促进了邻里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一年一度的邻里美食节更是社区的一大盛事。这一天,居民们纷纷拿出自家精心烹制的菜肴,摆放在长桌上供众人共享。红烧肉、糖醋排骨、蛋糕……各种美味佳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社区生活画卷。
除了创办美食俱乐部,朱国民和印绍文平时还热心社区事务,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先后参与了苏宁睿城小区垃圾分类协商会、润江路1号景观池改造协商会、耆睿学堂自治委员会筹备等,在各类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党员和居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年群体是宝贵的志愿服务资源。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并且时间相对自由,许多老年人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这些都是老年人能够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优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马道明表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或是发挥专业所长,或是出于个人爱好,或是希望回馈社会,如今不少人退休后仍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发挥余热的意愿。2021年,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的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以“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为例,到今年6月中旬,南京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注册志愿者4.7万余人、注册服务对象近8.9万人,完成订单近75万个,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近43万小时。志愿者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低龄老年人。
如今,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情况的改善,慢慢的变多的老年人由过去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转为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和建设。 在南京,无论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领域,还是大街小巷的志愿服务站点,都活跃着大批退休老人的身影,他们在“老有所为”中找到新的价值和乐趣,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