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这是8月30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知名马卡龙品牌皮埃尔·埃尔姆门店拍摄的礼盒装马卡龙。
9月13日,中国将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糕点,久负盛名,备受人们喜爱。那么世界上的别的地方是否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糕点,让人食之难忘呢?答案是肯定的。
马卡龙(Macaron)是源自法国的浪漫甜点,又称杏仁小圆饼、法式小圆饼,是一种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制作,并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的法式甜点,口感丰富,外脆内柔,外观五彩缤纷,精致小巧。马卡龙历史上曾是贵族食物,是奢华的象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卡龙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其缤纷的色彩、清新细腻的口感和小巧玲珑的造型博得人们的喜爱。马卡龙层次感分明,咬一口,首先尝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壳,接着是又软又绵密的内层。和奶油的质感不同,杏仁饼的韧劲将馅料撑起,又给软腻的馅料增加了嚼劲。一枚完美的马卡龙,表面十分光滑,无坑疤,在灯光照射下泛着淡淡光泽,饼身下缘还会出现一圈漂亮的蕾丝裙边。如今,马卡龙作为法式甜点当之无愧的代表,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法国面包店、超市少不了马卡龙的身影,拉迪雷(Laduree)、皮埃尔·埃尔姆(Pierre Herme)等知名马卡龙甜品店常年门庭若市,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把“法式浪漫”带回家。
这是8月30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拍摄的知名马卡龙品牌皮埃尔·埃尔姆门店。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这是8月26日在新加坡“松园”糕点店拍摄的班兰蛋糕。班兰蛋糕是一种独特的新加坡蛋糕。其做法是在西方雪纺蛋糕做法的基础上加入东南亚的香料班兰叶,从而调制出独特的口感。班兰蛋糕成品颜色为淡黄绿色,质地柔软,口感甜美,适合搭配咖啡享用。新华社发(邓智炜 摄)
这是8月24日在新加坡“松园”糕点店拍摄的班兰蛋糕。新华社发(邓智炜 摄)
这是9月2日在芬兰东部南卡累利阿地区的莱米市拍摄的烤好的卡累利阿派。卡累利阿派是典型的芬兰传统食物,大到高档商场、饭店,小到路边咖啡店和食品摊都有售卖。卡累利阿派的传统制作的过程是用黑麦和小麦面粉混合做成面饼,涂上米粥放入烤炉烘烤,最后淋上黄油水或牛奶水晾干。跟着社会发展,卡累利阿派衍生出很多新样式,但传统制作的过程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新华社发(马蒂·马蒂凯宁摄)
9月2日,在芬兰东部南卡累利阿地区的莱米市,面点师皮尔科·伦苏向面板上撒面粉。新华社发(马蒂·马蒂凯宁摄)
这是8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家餐厅拍摄的一块经典口味的提拉米苏。提拉米苏是意大利传统甜品,且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经典的意式提拉米苏由马斯卡彭奶酪、手指饼干、蛋黄、咖啡、可可粉等原料制成。浸泡过咖啡的手指饼与奶酪糊相互叠加,最上层撒上咖啡粉,再洒上一些碎巧克力;挖一勺送入口中,奶酪的丰盈细滑与湿润的手指饼干的颗粒感混合在一起,甜的滋味刚一涌出便由咖啡的苦来平衡,即使正餐吃了再多的意大利面也没办法拒绝这样一道美味的甜品。除了经典口味,开心果口味,各式水果口味的提拉米苏也受到慢慢的变多的欢迎。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新8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家餐厅,两名游客在售卖提拉米苏的店铺中享受悠闲时光。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9月1日,顾客在泰国曼谷著名的“九姐妹甜点”店挑选传统泰式甜点。说到甜,泰国人绝对是甜味的忠实拥护者。泰国文化中,黄色或金色寓意着吉祥富贵,而“黄金三宝”——蛋黄花、蛋黄球和甜蛋丝正是泰国最具民间传统文化色彩的甜品。这几款甜品都由蛋黄、糖浆和面粉制作而成,普通集市上就有卖,也是重大节庆典礼上的必备甜品。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9月1日,顾客在泰国曼谷著名的“九姐妹甜点”店挑选传统泰式甜点。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这是8月25日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赛达一家甜品店拍摄的“玛阿穆勒”。“玛阿穆勒”是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一种传统糕点。要制作“玛阿穆勒”,首先要在面粉中加入黄油、酵母、糖等调味剂揉制、发酵;其后,再将面团分成小块,在其中塞入开心果、核桃仁、椰枣等各式果干作为馅料;最后使用模具将小块面团压制成型,放入烤箱烤制。每逢节庆,当地糕点店铺会特别制作“玛阿穆勒”等糕点供客人选购,有些家庭也会自制这种糕点。每当亲朋好友互相拜访时,主人家便会拿出准备好的“玛阿穆勒”,和客人一起享用,闲话家常,共叙情谊。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8月25日,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赛达,一家甜品店的工作人员装盘售卖“玛阿穆勒”。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8月8日,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一家糕点店,店员制作“玛阿穆勒”。新华社发(阿马尔·萨法尔贾拉尼摄)
这是8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家甜品店拍摄的传统甜点“拉杜”。“拉杜”是外形类似鸡蛋的圆球形甜点,由面粉、糖、植物油、香料和坚果等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烤制而成,酥松香甜,口感厚重,是南亚地区家喻户晓的传统甜点之一。新华社记者 张迺杰 摄
8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家甜品店,一名男子展示传统甜点“拉杜”。 新华社记者 张迺杰 摄
这是9月3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拍摄的炸好的油糕。斯里兰卡甜点品种十分丰富。传统甜食油糕是在斯里兰卡传统节日以及家庭聚会上常见的甜点,它以米粉、糖浆和椰奶为原料,油炸后形成小山包状。新华社记者唐璐摄
这是8月1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塔克西姆广场的一家甜品店拍摄的“巴克拉瓦”。果仁蜜饼“巴克拉瓦”是土耳其民众最喜爱的传统甜点之一。“巴克拉瓦”用糖浆或蜂蜜调味,中部是切碎的果仁,上下是多层用油脂起酥的酥皮,有方形、菱形和三角形,吃下去口感酥松香脆、甜蜜芬芳。 在土耳其,售卖“巴克拉瓦”的店铺遍布各个城市。无论是作为庆祝节日的盛宴上的佳肴,还是作为午后小憩的茶点,“巴克拉瓦”都深受民众欢迎。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是8月1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塔克西姆广场拍摄的一家销售“巴克拉瓦”的甜品店。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8月21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一家面包店,面包师掰开烤制好的“克莱佳”。椰枣馅饼“克莱佳”是伊拉克的传统甜点,在庆祝节日或者家庭聚会时伊拉克人通常会将“克莱佳”配茶一起享用。“克莱佳”是用面粉和黄油或酥油制成的,形状和馅料多种多样,但椰枣馅最受欢迎。新华社发(哈利勒·达伍德摄)
这是8月21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一家面包店拍摄的烤制中的“克莱佳”。新华社发(哈利勒·达伍德摄)
这是9月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拍摄的娘惹糕。在马来西亚,早期的中国移民与当地人的后代被称为峇峇娘惹,男性称峇峇,女性叫娘惹,是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峇峇娘惹保留了中华传统习俗,同时也吸收了当地马来人的文化,他们的美食同样兼具了中马两国的特色,娘惹糕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娘惹糕由糯米、椰浆、香料等原料制成,口感软糯,种类及口味繁多。糕点取用蝶豆花、班兰叶等植物的汁液上色,形成艳丽的色彩,是备受当地人欢迎的美食。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这是8月20日在摩洛哥拉巴特的一家传统糕点作坊里拍摄的一盘烤制完成的羚羊角酥。羚羊角酥是摩洛哥最著名的传统甜点之一,呈新月形。羚羊角酥的原料包括面粉、杏仁、黄油、糖、橙花水等,制作流程与工艺主要是将杏仁糊裹在酥皮内,然后捏制成月牙形,送入烤箱内烤制。羚羊角酥口感酥脆、香甜适口,在摩洛哥到处可见售卖羚羊角酥的糕点店,当地民众很喜欢用羚羊角酥招待客人。新华社发(艾萨摄)
8月20日,在摩洛哥拉巴特的一家传统糕点作坊里,一名工作人员展示一盘烤制完成的羚羊角酥。新华社发(艾萨摄)
8月28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糕点师尤利娅展示制作完成的俄式蜂蜜蛋糕。俄式蜂蜜蛋糕是一种由蜂蜜、鸡蛋、面粉、牛奶等原料制成的多层蛋糕,深受喜爱甜食的俄罗斯人青睐。传统蜂蜜蛋糕的制作流程较为繁琐,首先将多种原料充分搅拌揉成面团,分别制作每一层蛋糕胚,然后将打发的奶油抹在烤好的蛋糕胚上,层层叠加起来,最后撒上蛋糕胚边角打成的碎屑即成。相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妻子伊丽莎白不吃含有蜂蜜的食物,一位新来的厨师不了解她的习惯,为其制作了蜂蜜蛋糕,却深得皇后的喜爱,蜂蜜蛋糕从此成为闻名全俄的甜点。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 摄
8月28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糕点师尤利娅将俄式蜂蜜蛋糕的“灵魂”——蜂蜜倒入碗中。新华社发(叶甫盖尼·西尼岑摄)
这是8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一家派店内拍摄的派。美国派是一种烘培食品,由饼皮包着馅料,馅料可以是各类型的食品,例如肉类、蔬菜、水果及蛋酱等。派是美式食品的典型代表,有句话叫做“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每逢聚会,美国人的餐桌上往往少不了“派”这种食品。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9月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一个街边摊位,一名儿童品尝萨摩萨。萨摩萨是一种三角形的油酥点心,由薄面皮包裹豆类、蔬菜及牛羊肉馅后,下锅油炸而成。作为肯尼亚及东非地区的传统面食,它常常会出现在当地民众的食谱和餐桌上。如今,肯尼亚的部分中餐厅也开始制作萨摩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新华社记者王腾摄
9月5日,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知名的奥斯卡·王尔德茶餐厅(酒廊),服务员切开司康饼。有一首英国民谣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为茶而停。”英国人喜欢下午茶,标准的英式下午茶来自英国贵族的传统生活:他们早餐吃得丰盛,午餐相对简单,晚餐大约在八点至八点半开始,傍晚4、5点钟经常会饥肠辘辘,于是有了下午茶。 一套英式下午茶一般由茶、三明治、司康饼、蛋糕与甜点组成。司康饼是英式下午茶的精髓,也是必备的茶点。它新鲜烤出,热乎乎地端上来,趁热切开,配上厚厚的浓缩奶油和新鲜果酱,咬上一口,唇齿间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 作为英国人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英式下午茶已发展成一个精致的仪式,很多下午茶餐厅都对着装和礼仪有要求。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这是9月5日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知名的奥斯卡·王尔德茶餐厅(酒廊)拍摄的英式下午茶。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这是9月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商店拍摄的巧克力甜品。巧克力是比利时最具代表性的甜品,与钻石和啤酒并称比利时三大“国宝”。比利时巧克力拥有细腻的结构、高可可含量、美妙的口感和极富创意的造型,这份浓情蜜意从比利时出口至世界各地,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新华社发(里卡多·帕雷贾尼摄)
9月5日,一名店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商店展示巧克力甜品。新华社发(里卡多·帕雷贾尼摄)
这是9月5日在耶路撒冷犹太社区的一家面包店里拍摄的“沙拉”面包。“沙拉”面包是犹太人的传统食品,在每周的安息日和一些重要的犹太教节日上食用。传统的“沙拉”面包由鸡蛋、精面粉等做成,现在也发展出全麦、蜂蜜、巧克力等种类的“沙拉”面包。新华社发(吉尔·科恩·马根 摄)
9月5日,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社区,一名正统犹太教徒(左)选购“沙拉”面包,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安息日。新华社发(吉尔·科恩·马根 摄)
9月1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会展中心,澳大利亚美食展参展商制作澳洲派。澳洲派是澳大利亚人日常食用的点心,大多数澳洲人认为澳洲派是他们成长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代表美食。不同于常见的苹果派等甜味点心,澳洲派通常以咸味牛肉为馅料。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这是9月1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会展中心澳大利亚美食展上拍摄的澳洲派大赛的参赛作品。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这是在位于韩国首尔的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拍摄的制作好的松饼(9月10日摄)。在韩国,中秋节被称为“秋夕”,是韩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前在秋夕节的清晨,韩国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家中长子的带领下,身着传统服饰,进行献酒、按顺序行叩礼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并摆放新米、松饼以及各类水果和鱼肉等。祭祀结束后,全家会一起分享祭祀的美食。其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点心是松饼。半月形的松饼用米粉做皮,以芝麻、松仁、栗子等为馅,放在铺满松针的蒸屉上蒸熟,象征着收获。在如今的韩国,人们仍保留着秋夕吃松饼的习俗,大多数家庭也秉承着秋夕期间祭祀及扫墓的传统,只不过祭祀仪式逐渐简化,在贡品数量、服装及扫墓时间等方面也更为灵活化。 茶食则是韩国传统糕点——韩果的一种。茶食是用大米、芝麻、栗子等磨成的粉末或松花粉加入蜂蜜均匀搅拌后倒入茶食模具压出形状的点心。茶食因多在喝茶时食用而得名,一般吃茶食的时候都要配上韩国传统的人参茶、五味子茶等。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这是在位于韩国首尔的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拍摄的制作好的茶食(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9月4日,在也门萨那,厨师在烤好的甜点“盘中少女”上倒蜂蜜。也门传统甜点“盘中少女”(一种酥皮甜饼)起源于首都萨那,是也门最著名的甜点。作为也门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盘中少女”是也门订婚和婚礼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在也门北部地区格外受当地人喜爱。 制作“盘中少女”的食材主要有面粉、鸡蛋、黄油、盐、糖、蜂蜜等。先将鸡蛋、酵母、水、盐、糖加入面粉中,和成面团后醒发一小时。在面团上涂抹黄油并放置10分钟,之后将面团分成小份并揉成球状,重新醒发半小时。将面团擀成饼状后一层层放入盘中,并在层层之间刷上黄油,最顶部刷上黄油与蛋液的混合液,最后撒上香料,放置烤炉中烤至饼皮呈金黄色。取出后倒上蜂蜜,静置片刻便可趁热食用。新华社发(阿扎基摄)
9月4日,在也门萨那,厨师展示制作完成的也门传统甜点“盘中少女”。新华社发(阿扎基摄)
9月1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甜品店的橱窗里展示着不同口味的牛奶蛋挞。牛奶蛋挞是南非“糕点界”中的明星甜品。其外皮由牛奶、黄油、糖等材料混合制成,馅料则使用卡仕达酱。最后,将肉桂粉撒在成型的蛋挞上便可端上餐桌。新华社发(耶希尔摄)
9月1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甜品店内,顾客正在品尝牛奶蛋挞。新华社发(耶希尔摄)
这是9月1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拍摄的街头摊位售卖的可丽饼。可丽饼原本起源于法国,在其邻国德国也深受喜爱。德国街头可丽饼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将混有鸡蛋、牛奶等佐料的面粉液倒在平底锅上摊开煎为薄饼,再依据食客需求撒上肉桂粉及白糖或是巧克力酱、水果酱等配料,之后用刀具折成扇形即可。虽然德国不乏“土生土长”的糕点,但可丽饼却“喧宾夺主”,成为德国大街小巷最常见的小吃之一。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