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
人们常喜欢用“筷子”来代表中餐,“刀叉”代表西餐。众所周知,这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餐文化的不同之处,也呈现出了东西方两种不同饮食文明的标志性差异。本期将向读者介绍有关西餐的文化历史。
西餐只是我们对欧美各国菜点的统称。在欧美各国,每个国家的饮食又各有其风味特点。由于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相邻,及各国民族、饮食习惯的不同,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在菜肴的制作方法上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于是习惯上将欧美各国的菜肴统称“西餐”。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饮食的影响正在逐步波及到中国人的家庭饮食。大量厨师出国学习,使得我国的西餐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实,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见证。如西方的葡萄酒、胡萝卜、芹菜、芝麻等陆续登陆我国,但那时西餐在我国并没有形成。
西餐这种行业在我国的最初萌芽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已经出现了工业革命。一些商人为了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坐船陆续来到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通商。与之同来的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和大批传教士,在我国各地进行传教及文化渗透。这些人一般要在我国居住很长时间,他们往往各自从本国带来厨师和食品,还有的雇佣中国人为他们服务。这就表明西方饮食方式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影响。曾有记载说德国来华的传教士汤若望在京居住期间,就用“蜜面和以鸡卵”制作的“西洋饼”款待中国人,食者皆“诧为殊味”,足以证明当时西餐已有流行。
西方的烹调技艺随之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清光绪年间,我国出现了由国人自己开办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西餐馆,当时称为“番菜馆”,以及咖啡馆和面包房等。自此以后,就有了我国的西餐行业。最早清代的番菜馆分别是上海福州路的“一品香”“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家春”“吉祥春”等多家。北京的西餐业多出现于清光绪年间,其中以“醉琼林”“裕珍园”为代表。1900年分别由法国人创办了六国饭店(现称北京饭店);1903年又创办了“得利面包房”,专门经营英、法、俄、美等国的面包,在当时的宫廷、王府也都设有番菜房。
西餐特别之处——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搭配合理、新颖美观等,这或许也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西餐中较有名的菜式有:法式、俄式、土式、意式、英式、美式、奥匈式等。就西餐而言,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有俗语说:中国人用“舌头”吃饭;日本人用“眼睛”吃饭;欧洲人用“鼻子”吃饭。凡西方人似乎都对味觉不够重视,他们甚至拒绝用味精来调配入味,大概也是出于对营养的足够重视吧。
西餐馆内,服务员将您领入座位,首先递上来的是菜谱。菜谱制作精良美观,被认为是餐馆的门面和招牌。有的甚至在菜谱的封面用羊皮或牛皮印制上精美的图案和花纹,高贵典雅,让人有一种别样的享受。
在西餐厅,最重要的,也是最讲究的就是气氛。高级奢华的西餐厅内,通常会有专门的乐队来演奏一些轻音乐。音乐的高低要达到“似有若无”的状态,以起到不打搅人们聊天,又不感到餐厅内过于冷清。
音乐不仅可以烘托出餐厅内的气氛,周围的环境和摆设同样也要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干净的桌台、雪白的台布、摇曳的烛光和散发淡淡清香的鲜花,都是用餐时悦人眼球必不可少的陪衬。
在西餐厅用餐,讲究对共餐者的选择。一般邀请的都是亲朋好友,而不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因为西餐厅是近距离聊天、温馨的场所。
用西餐时,有很多礼节。用刀叉不能相碰发出声响,也不能左右拿错,更不能狼吞虎咽,甚至发出咀嚼的声音。这些都是西方用餐的忌讳。而且,西方的男士在有女士在场的时候,会讲究“女士优先”,表示出对女性的尊敬。
西餐的饮食与中方的差异很大。他们喜欢将食物保持原汁原味,最为重视的是食物营养以及膳食的合理搭配,而将味道放在其次。因此,在味道上就无法与中餐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