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嘛,很正常,有几人不打工?不同之处在于是主动打拼还是被动干活,当对自己的工作失去掌控到了极端情况时,一个人便成了“工具人”。在《青年文摘》盘点的2020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中,“打工人”与“工具人”双双上榜,折射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困境。
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就属于这个时代典型的工具人的工作,让人常常忙得昏天黑地,但又时不时感到自己毫不重要。比如:上级一声令下,就让你进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封闭开发;当你以为快要完成一个大工程时,一言不合,上级弹指间就让你的作品倾塌。
我们究竟为何需要工作?打工人究竟该如何工作才能告别“工具人”的窘境?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记得小时候看查理·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忍不住感慨“那真是工具人啊”,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拧螺丝,难怪亨利·福特会说:“我雇的明明是两只手,怎么来了一个人。”
一百年过去了,满身机油味的工人在减少,身着西服衬衫的体面白领,或以格子衫彰显自由的IT互联网人在增多。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很多人不再身处机器轰鸣的厂房,而是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大楼,坐在一个个格子间里,手上的扳手螺丝变成了键盘鼠标,上班时间也不再被读秒卡控,似乎可以自由决定做点什么,甚至能在午后拿着咖啡和同事晒着太阳闲逛。
然而,有一点似乎没有变化。当年,流水线工人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制造什么,也不清楚东西最终卖给谁。如今,大楼里的员工,每天忙着写PPT、敲代码,东西交了没回音,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来指令让改,改差不多了又可能说不需要了。
在整个过程中,员工不知道为何而做,为何而改。如果问起,得到的回复常是“你把工作做好就行,不必须了解到那么多”,甚至是“我也不清楚情况,上面让干的,咱们抓紧干就完了”。
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老板的习惯不同,因此下面的人得用不同的模板和在不同的平台上分别提交几遍——Excel、PPT、内网系统,忙得“不亦乐乎”。
会议室乌泱泱坐了一堆人,结果一细看,财、法、税、内控、HR等,比真正做决策和做事的人还多,昏天黑地聊半天,结束时却连下一步行动计划和责任人都不清楚。
不确定的业务环境和频繁调整的组织架构,加剧了这一情形,使人们成长为“行为艺术大师”,当重要工作到来时。我曾不止一次私下听到人们的真实心声:“先别动手,忙点周边,忍几天再说,说不定老板改主意,甚至换老板呢。”
当一个人心知肚明自己做的工作根本不重要或随时会被推翻时,无论“钱多事少离家近”还是“996卷不停”,都会严重磨损其尊严感,由此产生的一种假装工作实则摸鱼,用生命换工资的状态,令人感到无意义和倦怠。
如果你觉得现在又累又丧,请告诉自己,造成问题的或许不是你,但处理问题的只能是你。
小时候,父亲常说:“人吃饭是为了好好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放羊娃的故事”,电视剧《血色浪漫》中也有类似桥段:男主角钟跃民上山下乡到陕北,在一天劳作后,坐在黄土旁乘凉,他与老乡和孩子聊起了天。
跃民:“你小子才多大啊,就惦记娶媳妇了,我还没有娶呢。那你娶媳妇为了啥?”
老杜说:“哎,咱受苦人有地种,有饱饭吃,有娃娃能继香火,就行了,咱还要啥呢。”
跃民:“那您眼下最盼着啥呀?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能选择的话,您最想得到什么?”
老乡很朴实,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似乎陷入“攒钱—娶媳妇一生娃一攒钱”怪圈的原因,就在于温饱问题无法解决。
可喜的是,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大部分人的生活,相比几十年前都有了极大改善,大家吃穿不愁、生活体面。
然而,我们真的走出憨娃的循环了吗?憨娃在电视剧当中的农村放羊,而我们在现实的都市中放羊,“上学一上班一结婚一生娃—送娃上学”的循环依然在继续。
如同跃民问杜爷爷,我也曾问过很多人“如果你能选择的话,最想得到什么?”,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有车有房,或是财富自由”,再问他们“财富自由之后,最想干什么、创造什么呢?”,其反应也异乎寻常地相似,“嗨,想这干啥,到时再说吧·····”。
过去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一直在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求职看中的因素位列第一的始终是“薪酬”。
这一情况5年前、10年前如此,今天似乎更如此。李秀玫等追踪5年的线后大学生将“收入”这一因素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
“薪酬”同样为成熟人才所看重。某招聘网站连续4年发布的有关白领跳槽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白领们决定去留的首要因素就是“薪酬”。
超负荷工作下,90后群体开始流行“朋克养生”:用最贵的眼霜,熬最长的夜;啤酒里加枸杞,可乐里泡党参······正如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所说,其精髓在于“一边作死,一边养生;一边熬夜,一边祈祷自己别作死”。
有人反思,之所以成为工具人,是因为打工人以出卖自己的时间为生,并不占有产权,一旦手停,往往口停。眼一睁,房贷、车贷要还,还有家里几张嘴等着吃饭。
于是,就算看老板不顺眼,也得赔笑迎合;就算不喜欢手头工作,也只好忍着继续。为了不做工具人,聪明人开始琢磨“睡后收入”,即想办法有自己的产权,这样便有了不干活,睡着之后也有收入的自由。
聊到这儿,似乎出路就在眼前,可究竟做什么才能形成“睡后收入”呢?更多人依旧迷茫、跟风,逼自己干看似赚钱,却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或者蛮干,然后发现当了老板之后过的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的生活,不是都说当老板有钱赚又能很自在吗?
要是不想再做工具人,你一定得完成一个转变:从被外部奖惩所左右,从追逐胡萝卜、逃避大棒,到活出自己的“内在动机”。
什么是内在动机?就是个体因某一活动本身有趣或令人愉快而做出某一行为。如:你可能喜欢写作、弹奏或爬山,你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希望从中得到什么(如金钱),而是因为你喜欢。当我们体验内在动机时,行为本身就是目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感到自身是行为的“本源”时,他会体会到自己的本真、力量,而不是感到自己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
但在很多人看来,为生活奔波已属不易,谈到要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热情,探索长期的意义和价值,会认为这是财富自由之后才有心思干的事,这样的思维方法使之陷入“奔波一穷忙—再奔波”的循环。甚至有些朋友,生活早已宽裕,心中却仍焦虑不止,犹如小白鼠按杠杆般,每天停不下来。
事实上,无论是不是财富自由,从现在就开始,去做那件使你感到很兴奋、很有价值的事情,这正是突破职业困境、走出身心倦怠的关键。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做这样的工作,你能学到东西,你会充满激情,每天会从床上跳起来,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为钱也好,为其他也罢,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遗憾,但拉长目光看,当一生终结时,你最大的遗憾会是什么呢?日本一位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在目睹或听闻上千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人生至悔”,排名第一的是“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的一名护士,在安宁病房工作了8年,许多重症病人与她分享过人生憾事,她从中看到了人们弥留之际最为追悔的是“希望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绝大部分临终者很后悔在自己的一生中没有做什么,很少有人后悔自己做过什么。让我们也想一想:有什么是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做却还没做的?赶紧行动起来,因为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作 者:吴亮,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曾任阿里巴巴高级组织发展专家、和君咨询合伙人,《视己为人: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作者。
来 源:认识管理,本文摘编自《视己为人: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授权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在对当下职业人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旨在提出不确定时代下职业发展,乃至人的发展的理念与实操做法。本书作为一本定位于人的成长与职业发展之作品,其特色在于“变化”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变化”与“不确定性”无处不在、愈演愈烈,但在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最为突出,在一二线城市白领、金领人群中最显著,在35岁前后人群中最有体会,本书主要是针对以上人群,详述这类职场人的生存处境,同时结合心理学专业角度,将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与投入、幸福感等领域的相应理论或实验融入其中,深入浅出,是一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时代对人生更具掌控力的实用指南。
THINKTANK新智囊微信公众号是智囊机构THINKTANK(全称:北京智囊维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为推动产业生态发展,提升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创造投资机会的专业传播与沟通平台。
智囊机构THINKTANK是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愿景是”汇聚改变未来的力量”,专注于打造“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咨询+赋能+资源+资本”一体化的专业服务体系,构建“产城融创”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帮企业和政府打造并孵化内部生命系统和外部ECO ,为大企业的创新发展、园区的产业升级、科创企业的加速成长赋能。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一同学习的社区”。我们和读者们一起一同学习、共同分享、一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