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培训班
联系我们
▲费孝通先生笔下“江村”原型———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掠影。受访单位供图
▲翁兴福(左一)在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老汽车客运站门口等待活计。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久龙摄
“90后”邓昌勇,来自云南省丘北县;“80后”孙翼飞,来自河南省固始县;“70后”周娟,来自苏北;“60后”翁兴福,来自安徽省大别山区。他们虽然年龄不同,出生地不同,职业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小城镇外来务工创业者。
吴江,地处苏、杭之间,枕太湖,江南运河贯穿南北,连接起无数河湖水网,古镇众多,人文底蕴深厚,堪称江南水乡的代表地之一。这里又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之乡,创造了一个镇涌现两个世界500强的奇迹,4个千亿级产业带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富民机会。这里是费孝通先生的故乡,是他写作《江村经济》的原型地,也是《小城镇大问题》重要发言的解剖样本地。
从2023年夏到2024年初,记者多次来到这里的小城镇,追寻这些外来奋斗者的身影。不同年代的他们,有着哪些过往,怀抱什么样的期待,又将写下怎样的人生故事?
在吴江区震泽镇的通鼎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短发、蓝色工装的邓昌勇。他27岁,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苗族人。他在文山一家职业技术学院读电子电工专业,按学校安排来无锡、苏州实习,然后在吴江找到了工作。拿到中专文凭的他升入大专但没毕业,他坦言原因是“山区家境困难”。他父母在广东澄海打工,一个妹妹在文山上高中,老家还有一个姐姐。
2016年入职该企业后,他先是在特种电缆生产部做检验员,因为学习能力强,升任检验组组长,2022年成为一名工段长,“比组长的职责大一点”。他管理10多人,30台设备。其中最重要的设备是3150成缆机,是重金购入、为重点客户服务的关键工序设备。
邓昌勇的同事、女友李丹喜欢把头发染成浅黄色。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她,出生于1997年,2017年7月26日来到该厂特种电缆事业部做质检员,现在任系统维护专员,她认为岗位的变动说明工作上的能力“得到了认可”。
初中毕业即进入社会的她,在绵阳本地进过电子厂,卖过服装,也做过美容美发。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了现在所在的工厂——她的父亲多年前在距此不远的震泽镇一家彩钢板厂务工。
“工作稳定。”这是李丹对目前工作的满意之处,也是多位受访对象不约而同看重的一点。她说家乡也有不少工厂,但她感觉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不如在吴江。
假期空闲时,两人去震泽镇上玩,也去邻近的浙江南浔古镇游玩。两人有今年结婚的打算,计划春节回老家,和家人们商议婚姻大事。邓昌勇对记者说,希望在此“安家落户”,因为“震泽发展好,工作稳定,在企业有发展向上的空间和机会”。
记者了解到,在他们工厂紧邻的八都小镇上新开盘的小区,购房者中外来人居多。而八都小镇的本地居民,多选择到震泽镇乃至城区买新房。
企业高管戴伟斌说,一支稳定、有经验的工人队伍,对公司制作至关重要。刚进来的年轻人,要经过很久培训,可能还会损坏设备,而且不一定安心工作。前两年春节期间,工厂都是包车到河南接员工回厂。
对于在吴江的外来“90后”务工者的特征,一些受访者向记者的描述是:不少人是职业院校毕业,学习能力强;有的刻苦钻研,有的8小时之外不愿加班;很喜欢换岗、换厂,流动性更大。吴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峥对记者说,“90后”更愿意从事服务业,或者自己创业,不太愿意进厂了,整体而言工作方向更多元化。
固始人孙翼飞在盛泽镇已经打拼了19年,1983年他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农村。他初中毕业,从北京来到盛泽镇,投奔在此打工的舅舅。孙翼飞和记者说,在盛泽镇比在北京打工收入高。他凭着计算机技能在工厂做统计,得到老板赏识,后来干销售。
2011年他开始创业,自己当老板,做加工贸易。2020年,他应以前同在厂里打工的老乡之邀,在紧靠老家固始县的淮滨县合伙了开一间纺织工厂,和盛泽的公司分属不同企业,业务上为合作伙伴关系。河南的工厂是上游,“一纱一线织成布”再送到盛泽的厂“中游”加工,然后销售给客户加工成衣。
他告诉记者,河南淮滨、固始以及安徽金寨等地的纺织企业,大多是在2017年左右,因盛泽镇与毗邻的浙江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出台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后外迁过去的。河南、安徽等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环保限制相对少,而且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迁企业。
在平望镇老街中,一栋青砖方窗的古旧老粮站仓库,被改造成了“大运河畔的平行旅程”主题展厅,介绍平望镇历史、风俗与产业。其中展示了扎根平望镇的一批企业,以出场人一个个出镜介绍的剧本方式呈现。在这里,记者第一次知道了黄丽的名字:
(画外音)湖北仙桃人黄丽于2003年入职爱慕,近20年光阴,令她适应了平望的生活,也爱上了平望的一切。
前面摆着企业主打产品构造流程的介绍,旁边放大书写了两个地名:仙桃、平望——前者是黄丽的家乡,后者是她的工作地。
联系上黄丽,得知她在已上市的纺织服装类企业“爱慕”工作了20年,并已安家成为吴江的媳妇。
热情大方、进取心强的黄丽,与孙翼飞同龄,于2003年7月在湖北老家的大学毕业之后,就来这家企业工作了。她原来在企业管理部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补考了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如今担任行政人事部总监。“公司给了自己很多锻炼机会,不断成长。”她说。
黄丽在平望镇的人生收获不只是工作。经人介绍,她与在纺织企业做销售的平望镇本地小伙结为夫妻,现在两个孩子分别在读高中、小学。黄丽结婚时就把户口从湖北迁到了吴江。后来因为拆迁搬进了吴江城区,在城区两次买房。2015年买房时房价每平方米约为7600元,如今涨到了2万多元。
黄丽所在企业前些年到苏北的徐州市睢宁县建了一个分工厂,这里靠近安徽、河南、山东。企业不少业务成熟的女性员工因为结婚、生育就回了老家,其中很多集中在徐州市周边省份。企业很珍惜这些老员工和她们的技能,于是在徐州选址建分厂,便于就近吸纳这些老员工。现在这个分厂的200多名员工中约40%是老员工。
这家企业为了留住老员工,前些年曾出资建立“美好生活基金”。对在平望镇和城区买房的员工给予10万元无息贷款,有能力3年偿还,无能力5年偿还。公司累计有100多人使用了这项福利在本地买房。
在吴江,部分外来“80后”务工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居多;不少人是独生子女,愿意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愿意加班,但同样会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更注重生活体验感和自身的职业规划。
生于1978年、如今在平望镇经营一家科技服装公司的周娟,已经来吴江打拼了20年。
她出生在苏北农村,17岁的她填报高考志愿时,爱画画的她没有遵从父亲意愿读医学,而是选择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的“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专业。这个新专业将工程类的纺织品设计与艺术类的纺织品设计融合,让她打下了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毕业后,她进了一家苏州市的国有企业做产品开发。
2000年,先后经历了国企改制重组“先下岗位后上岗”阵痛,成功完成大提花产品设计的她,目光被吴江盛泽镇吸引。这一年,盛泽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他们也开始到苏州那些国营厂里挖掘人才,她就这样到了盛泽。“这是一个与苏州完全不同的地方与市场。适应的过程,非常痛苦。”周娟不再只做设计,而是涉足销售,最初看不懂财务报表的她,开始有效学习管理公司。
彼时的盛泽非常缺乏人才,尤其是专业化的销售人才。周娟回忆:“只要努力,脱颖而出很容易,很快,我拥有一个独立的销售团队。”
2004年,懂专业、获得客户信赖的她开始独立运营公司。她不愿意简单复制产品,勇于革新服装理念,设计出智能温控品牌,卖到了世界多地。2012年开始,她尝试组建了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无边界合作联盟,用最高的效率去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再用最短的时间把产品推向用户。10年探索,2023年10月,她第一次把无边界合作联盟会议扩展成为国际流会议,邀请全球行业专家,组织品牌方与技术方同台,探讨怎样是好产品,如何更高效率做好产品。
平望镇如今成了周娟的“乐土”。在有必要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周娟会带着她的创意团队隐入平望的安德桥畔或者南大街中,“那里沉淀的时光,有智慧的凝结,给予她们灵感的空间”。
她坦露了自己最喜欢平望镇的缘故:也许过去需要北上广这种地理上的便利与外界发生最快速的联系,但信息社会,离城不远,闹中取静,有旧时光的宁静和新时代的便利,恰恰是开发者最理想的聚合地。
如今的周娟还担任吴江区政协委员,为吴江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她经常到世界各地考察,期待定期举办国际论坛,“形同将外面的世界带进吴江、带到平望”。
比周娟小2岁的女工江宇,在位于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黎里镇)的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发运调度岗位工作。此公司创立于1993年,如今已上市,是吴江电梯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她是来自大别山区,是安徽省金寨县人,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她说,当年家乡的女孩子初中毕业后再读书的不多,若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她希望可以继续读书。
江宇先后辗转在吴江区多家企业工作,2004年进入这家电梯公司。“我已经干了近20年了,就是普通员工。”江宇说,“公司给我交了‘五险一金’,还有股权激励,福利很好。”
讲话清晰、干练的她关心企业的发展。创业27年,企业一方面面临新增电梯市场进一步放缓、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公共基建项目、家用电梯、文旅景区等增量市场努力开拓新增长点。谈到当前企业未来的发展面对的挑战,她希望政府能出台优惠政策,给企业更多“减负”,同时还盼望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稳步增长。
2001年,她经人介绍,与一位在学校做后勤工作的当地人结婚,成为一名“新吴江人”。谈起故乡,江宇说,很难答复说想不想回去。虽然已经落户吴江,金寨家中的宅基地已由兄弟继承,但像她这样的“70后”,年纪大了还是很眷恋故乡。
事实上,她已经将家深深扎根吴江。如今,她24岁的儿子在苏州市区开了一间小店。
说起吴江的部分外来“70后”务工者,不少受访者认为特点是:文化程度高的不多;吃苦耐劳;不少人从事技术性工作,干一行就专注一行。
当记者在笔记本上将翁兴福的家乡误写成“安裕”时,坐在摩托车上的他指着本子说:“写倒了,是裕安。”
2023年7月20日中午,在平望老汽车客运站门口,记者见到了老翁。天气闷热,他半躺在摩托车上等待活计。他微胖,脸黄黑,灰旧的短袖T恤口袋里插着手机。老翁乐意交流,有问必答。旁边3位打零工的朋友不时插话:“我们聚集在这里找活儿干,什么活儿都干,主要是体力活。”
答:什么活我都干过。(掰着手指说)窑厂里做过,在山东青岛。扒煤,到山东、河北邯郸、山西大同煤矿那边,125米的地下层我去过……
答:一开始到的农场。我们那里不是有些人躲计划生育嘛,就跑到这里来。我也跟着他们过来,先是到农场割稻,就这么来的。后来我到一个机械厂当工人。机械厂拆掉后,就出来打零工,开摩的。
答:这几年打零工,每年能赚个三五万元,比工厂收入高。我在工厂买了七年半的养老保险。到时看我个人能不能补缴齐全养老保险金,如果能补得上,可以领“退休金”,多拿一点。如果补不上,我自己缴的部分,也可以退钱。
答:怎么没有感情?(他伸手画了一个圈)这里横竖几条路的人,都认识。就跟在家里一样。
隶属安徽省六安市的裕安区是非流动人口近百万之地,当地设有农民工创业园。老翁在安徽老家有三间老房子,再干几年准备回老家生活。他的老伴儿在老家。他凝望着眼前的街道,感叹:“这里就像家,但我快要回老家了。”
这是一些受访者眼中的部分吴江外来“60后”农民工画像:大多没有文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多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因纺织工业和贸易闻名的盛泽镇设有多省商会。记者从吴江区河南商会等渠道了解到,以盛泽镇为例,最多时有10万河南省信阳市固始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做纺织服装、餐饮娱乐、交通物流、建筑装潢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人才储备,固始籍务工人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还有约8万以固始籍人员为主的河南人,生活在这个诞生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纺织名镇。
吴江区河南商会办公室主任许红亮来自固始县赵岗乡,随父亲来盛泽12年多。他印象中,很多加入河南商会的老板来盛泽超过30年。初衷是讨生活,家乡生活条件差,“很多人甚至只有买得起单程票的钱”。当时盛泽条件也不如今天,工作机会少,进厂工作需要介绍,不少固始人初到盛泽找不到工作,没固定收入,睡桥洞,睡马路,生活艰苦,做技术门槛低的工作。
孙翼飞说,他舅舅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来到盛泽的一批固始人,最开始干的是搬运等一些苦活,如今在做贸易。
2022年末吴江区非流动人口为156.66万人,户籍人口为90.77万人,也就是说有65.89万人、占比42%的常住人口是非本地户籍人口,数量超越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市区的人口。
孙翼飞感觉自己已是“半个盛泽人”,但对老家的情感更浓烈一些——而在盛泽镇长大的孩子们,对这里的情感又和自己不一样。
孙翼飞的妻子是经亲戚介绍的老乡,结婚后跟着他来到盛泽,目前在他所在的公司工作。两人育有3个孩子,最大的读高中。孩子们上小学都是靠积分——孙翼飞当时没有买房,靠交的多年社保、开公司、做公益积累的分数,达到孩子报名上小学的要求。他说2008年后有几年盛泽镇入学机会紧张,他通过买房,使三个孩子获得了足够上中学的分数。买房前,一家人租房住,辗转搬过6次家。
记者了解到,在吴江,外来人员子女上学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孙翼飞说,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条件相对弱,积分不足以上盛泽镇的公办学校,他们会给孩子选择当地的私立学校。“虽然教学质量可能不如公立的,但肯定比家乡的留守学校好多了。”
慢慢接受盛泽较清淡饮食上的习惯和甜食的孙翼飞一家,目前没有落户盛泽镇——他和身边的朋友(包括舅舅等不少上一辈人)基本没有落户意愿。他们舍不得家乡的土地,对家乡的归属感强于盛泽镇。身边一些已落户的人也有退休后叶落归根的想法。
但是孩子们未来如何抉择?他说,关于身份认同方面,三个孩子很“尴尬”。知道家乡是哪里,也喜欢回老家,因为在农村老家,“场地”更大,能玩得更尽兴、无拘无束。但因为生活小习惯不同,购物不方便等原因,习惯了盛泽便捷生活的他们不习惯在老家长期生活。孩子们现在年龄还小,将来落户到盛泽还是回河南老家“尚不确定”。
“如果不看户口,其实他们已是盛泽人。”2023年12月,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盛泽镇党委书记沈春荣这样评价那些长年工作生活在盛泽镇的外来人。
近年来,为了给农民工创造更多高生产率和高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吴江重点鼓励他们参与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如电工、育婴、家政、西点烘焙等技能培训,以及计算机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新业态培训。
苏州市2023年加速放宽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政策门槛,落户包括吴江区在内的部分市区积分落户准入分值,从500分降为400分。在积分计算细项中,对购买房产面积的要求也降低。盛泽镇盛东派出所副所长沈洁介绍,2022年全年盛泽镇通过积分落户的只有86人;2023年全年市外迁入2327人,其中新政策积分入户797人。
“防止出现祖孙三代长期工作生活在一地却难以落户等问题。”这是吴江区政府认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仔细考虑的。作为江苏省目前唯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提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建议在示范区内试点居住证互认和户口通迁制度,推进转移人口实现“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来去自由”。
风吹吴江雪后不久,这片生机勃勃洋溢着奋斗气息的江南之地,迎来了带着新希望的新年。
2023年12月29日,在汾湖的江宇利用微信给记者留下这样一段人生感想:
“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相信这也是‘70后’共同的成长历程。”
2024年1月2日晚,八都小镇的邓昌勇和记者说,他已计划好春节回云南老家的交通方式。踏上这22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先后换乘飞机、高铁、村际客车,到了大树脚公交站后,父亲会骑摩托来接,再走约20公里山路,才能到老家。回吴江时,他打算带些家乡特色的酸角、火腿,给朋友们尝尝,自己也爱吃。
当天,沈洁从盛泽镇和记者说一手消息,从2024年1月1日起,苏州市执行新的政策,将积分落户准入分值降为250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外来奋斗者如果愿意,成为“新吴江人”的门槛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