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广州一些中型的连锁茶饮店,员工流动性很大,只要残障员工能够培训好,就是双赢。残疾人很乐意做、茶饮店也很有需求。”在广州荔湾区逢源街的“一心一益公益咖啡馆”内,创始人张倩昕兴奋地和记者说,广州某连锁品牌今年将开超过40个门店,每个门店可能会安排1至3名残疾人员工。
作为视障人士,张倩昕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入编制”的机会,选择创业。这位先天视障人士中少有的研究生,创立了华南首个重点为视障人士服务的社会组织——融爱社会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更多视障人士自立自强。现在,省内很多视障人士都在她这里学习怎么样冲泡咖啡,希望成为一名咖啡师。在广州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视障人士一样能勇敢追求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近日,信息时报记者来到“一心一益公益咖啡馆”,体验“视障咖啡师”如何冲出一杯好咖啡。
提起视障人士的工作岗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盲人按摩”。似乎除了“盲人按摩”,想不出第二个适合视障人士的岗位。其实,很多视障人士并不是特别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一行。现在,他们有了更多、更时尚的工作选择。
“视障人士也能选择工作的。”在“一心一益公益咖啡馆”,能学习如何炮制咖啡、调制茶饮、做蛋糕饼干,以及手工劳作。张倩昕介绍,这里走出了很多咖啡师、茶饮师、烘焙师……
“工作,不仅仅能增加收入,更能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张倩昕表示,哪怕是最不擅长交际的残障、智障人士,也能学习制作手工花——领取材料回家做。工作一段时间后,残障人士的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然后再去学习其它技能。
采访当天,张倩昕多次强调工作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她说,并非只有全职工作才叫就业,任何增加收入的,哪怕灵活就业,对于残障人士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形式,因为这会让他们跟社会有良好的联系。她认为,一旦没有联系,很多残障人士的心态会渐渐崩塌。
“很多时候,这些残障、智障人士对一些工作确实做得比常人更好,因为他们更专注。”张倩昕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社工,希望自己去做残障人士的支持者,帮他们融入社会,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
“我这里只是过渡,我并不希望这些残障人士在我这里长期待着。我想让他们在我这里得到实训后,能够完全独立去胜任外面的工作。只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社工的支持。”张倩昕向记者表示,很多针对残障人士的培训项目都只重视技能培训,而没有关注到真实的就业技能。
比如,残障咖啡师除了会冲调咖啡,还需要学会一个很关键的技能——人际沟通。顾客来到店内,视障咖啡师如何跟顾客打交道?只会烘焙出好吃的面包、冲调好喝的咖啡,显然是不够的。残障人士更必须了解到,在咖啡店、茶饮店、面包店内工作,应如何跟客户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上级沟通。
张倩昕向记者表示,很多从特殊教育体系中出来的残障人士并不具备“就业综合能力”。很多残障人士只是学会了冲咖啡、烘焙等基础技能就被直接推向市场,他们甚至不会制作自己的简历,也从来就没经历过面试,这样自然无法成功就业。在经过多次被拒绝、辞退的打击后,一些人自信心受挫,就不再想去就业。这对他们自己以及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正是在我们这里过渡的重要性。我们这里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除了培训残障员工,张倩昕说,现在她的重要工作是积极说服企业接纳残疾人员工。尽管国家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和就业优惠非常好,但企业在录用残疾人时依然有很多顾虑,所以她也在做企业工作,尽量给企业匹配可以胜任岗位的残障员工。“首先,让能力较高的残障人士先去就业,其他人则继续留在我这里接受培训。”
作为一名社工,张倩昕要跟不一样的行业、品牌去对接,说服这一些企业安置残障人士。多年下来,她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创新拓展出不少新模式。比如,对于部分残障人士,她推出了“残健共用”就业模式——残疾人可以跟他们的家属一起就业。这一个模式非常适合于心智障碍者。因为一名心智障碍的孩子,本身就需要有一个监护人每天跟着他,因此能让他们两人一起去就业。
“我毕业时,其实有机会选择入职残联、图书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但当时就觉得省内没有专门为视障人士服务的社工机构,所以我选择了自主创业,创办了融爱机构。”张倩昕表示,作为残障人士,自己能理解残障人士面对要回到社会那种内心的挣扎。“这条路我走过知道很难,那我‘吃过一次螃蟹,再把路铺好一点’,如果能让后面的视障朋友走得更顺一点,那我这次‘吃螃蟹’就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坚持到底的理由,也是‘一心一益’品牌创立的初衷。”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张倩昕表示:“别说社会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但张倩昕表示,国家有不少对这些群体的关爱和服务政策,促进残障人士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非常好,唯一需要的就是“落地”,真正惠及到基层特殊人群身上,而这恰恰需要基层的社会服务。正是这份初心,支撑她一直走到今天。
采访当天,记者在店内看到,一名后天视力障碍人士在一名视障咖啡师的指导下实操如何冲咖啡。
这位导师名叫“小雅”。小雅老师和记者说,当初她因为视力障碍遇到就业难题,一度焦灼万分,惶恐不安。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遇到了张倩昕。
“张倩昕鼓励我要敢于突破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做真正的自己。”就这样,她加入了视障咖啡师的行列。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咖啡师,小雅老师表示困难非常大,需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直到熟悉一整套流程,最终形成肌肉记忆。她从一名咖啡“小白”开始,直到成为一名熟练的咖啡师,经过长达半年多的锤炼。
如今小雅不单单是一名咖啡师,还是视障朋友选择咖啡师行业的“引路人”“指导老师”。对于她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更多视障人士成为咖啡师。她表示,感觉有一根服务视障人士的“接力棒”交到了自己手上。“希望更多视障朋友因我们的存在而开启更多可能性。”小雅感慨地向记者表示,她十分喜爱、感恩目前的生活,“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把伞”。
蒙住双眼,真实体验视障咖啡师的工作。“当我用双手摸索咖啡杯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他们的世界。”
作为一名视频编辑,记者在选择做视障咖啡师这个选题前,也曾看过许多类似报道,了解这一个群体是“坚强且有韧性”的,但当记者去亲身体会时,蒙住双眼的黑暗让记者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陌生和不知所措。
小雅老师说,在接触咖啡滤杯实操前,视障咖啡师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熟悉店里每个物件的位置,比如用冷水反复练习手冲姿势——如何兼顾手冲的水量、水速和把握“硬币大小绕圈”。此外,还需要反复品尝店里的咖啡豆,来训练自己辨别咖啡种类和熟度。这样当需要某类咖啡豆时,视障咖啡师能迅速选出它。
由于不能看见,视障人士冲泡咖啡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以制作一杯手冲为例,以下步骤都需按照顺序进行——从袋子里舀出咖啡豆放置到电子秤上称重、将豆子放入磨豆机研磨、拆开滤纸放置滤杯、加热水进行手冲同步称重、把握时间倒出成品咖啡。磨豆机、滤杯、滤纸、底壶、手冲壶、电子秤……这些器具要放在同一张桌子上。开始操作时,必须“摸”到这些器具。而且必须从底部一点点地摸,防止烫伤。
因为不能看见方位,需要加多少水、加多少咖啡粉,都需要放到一个可以发音的天平上去“称”:当我加一点咖啡粉放到天平上,天平就会报出一个克数;如果我觉得不够,则继续加咖啡粉,然后听天平报数。
在不能看见的情况下,冲泡咖啡最难的环节,在于将滤纸放入,并用热水清洗滤纸的流程。这个环节难在,记者要拿起热水壶,这很有可能会被烫到。在视力一般的情况下,将热水倒入咖啡壶格外的简单,但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怎么样才可以将热水“倒入”壶中,这需要遵守一整套严格的操作的过程。为了遵守这套操作流程,记者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CPU一样,要一直地在黑暗的空间中“建模”。
经过长达1.5小时,在蒙眼状况下,记者才艰难地冲泡出一杯咖啡。“当我摘下眼罩的那一刻,我不由得感叹:真的不容易啊!”
先摸托盘再确定滤杯位置,看不见就需要借助称重器报数的方式来确保倒入水量和咖啡加入量的精确,然后确定滤杯并克服恐惧倒下热水……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步都需要“大脑建模”,每一步都需要艰难摸索,可谓步步惊心。
我知道这是一件不那么容易做成的事,但当我亲身体验后,我打心底非常佩服我们的视障朋友们。他们用手摸滤杯确认冲泡位置,在“无法看到”的条件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庆幸的是,小雅老师在我身边很详细很具体地指导,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有个人在前面告诉你这条河哪里水比较深、水流比较急,要小心……这种被“读懂”的温暖感受,相信也是和我一样学做咖啡的视障朋友可以感觉到的力量,就像有一束光照进黑暗的世界。